劇情簡介
1991年的12月是改變蘇聯命運的重要時間點,戈爾巴喬夫在這個月辭去總統職務,懸掛在克里姆林宮宮前的紅旗緩緩落下,蘇聯“一夜之間”分裂成15個國家,宣告蘇聯正式解體。這個和美國在半個世紀里瘋狂較勁的國家就這樣走向了解體,有人惋惜,也有人認為是大勢所趨。
蘇聯解體后,如何分配其“遺產”成為了15個國家要解決的問題,不過在后來的分配上,大致沒有出現過什么矛盾爭端,還算比較平和,分配也較為合理,而且有件東西成為了各國都不愿瓜分的燙手山芋,最后只有俄羅斯接手,到底是什么東西令各國望而生畏?
這個燙手山芋就是令世界各國聞風喪膽的核武器,按照道理來說,蘇聯解體后,15個國家都有資格獲得蘇聯龐大核武庫的核彈頭。核武器戰力很強,但維護很費錢,沒錢的國家就不想接手。當時蘇聯解體后,這15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很糟糕,那些小國即便獲得了核武器,也沒法長久保存。
所以,部分國家便不想將承擔不起維護經費的核彈頭擺在家里,只好將大部分核武器分配給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俄羅斯是里面的核武器繼承第一大國,獲得1200枚洲際導彈、2500枚戰術核彈頭和洲際導彈生產技術的烏克蘭成為了第二大核武器繼承國。
烏克蘭擁有龐大的核武器后,這讓美俄都難以心安,于是美俄聯手斡旋讓烏克蘭銷毀了核武器。脫離蘇聯后的烏克蘭財政緊張,很多地方都要用錢,這些核武器也沒有錢去維護,加上美國還答應只要銷毀核武器就會給予一定的經濟援助,烏克蘭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1992年5月23日,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羅斯在葡萄牙簽署銷毀核武器相關協議,除美俄兩國外的三個國家承諾會在未來7年內銷毀所有核武器。隨后的時間里,三個國家按照協議拆除了國內的導彈發射井,銷毀了所獲得的核彈頭,還將一些核武器給了俄羅斯,烏克蘭也在銷毀所有核武器后從世界第三核武器大國的交椅上消失了。
不過美國答應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在他們銷毀核武器后就停止了。如今,在全球實施核不擴散的協議約束下,世界上儲備核武器最多的國家仍是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的核彈頭加起來約有6000多枚,對世界安全依舊存在巨大威脅,若發生核大戰,將會給地球帶來覆滅性的打擊。
除了核武器,在其他遺產的分配上鮮少有糾紛,像軍事工廠這些都是按照所屬地進行劃分,畢竟這些固定的軍事遺產也無法進行移動。軍艦和戰機的分配比較合理,各個國家也沒有什么抗議與反對。其中最受關注的9艘航母,俄羅斯獲得了一艘,其余幾艘則命運多舛。
“莫斯科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被賣給了印度,“新羅西斯克號”被賣到了韓國拆解,“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烏克蘭拿走后遭到拆解,“明斯克號”、“基輔號”和“瓦良格號”這三艘航母則在幾經輾轉后被我國所接收,現役的遼寧艦就是由“瓦良格號”所改造而來。
而蘇聯解體后的數百萬軍人的歸屬問題則在多國經過商議后,實施“各回各家”的處理措施,也就是說最初來自于哪個加盟國,就回到自己所在的加盟國繼續服役,或者不想繼續服役的人也可以選擇離開軍隊。至于那些不愿意回去的士兵則可選擇更換國籍,繼續在原來的部隊服役。
距離蘇聯解體也有超過30年的時間了,當初那些獲得蘇聯遺產的國家如今又過得怎樣?俄羅斯作為最大的繼承國,脫離蘇聯后,就遭到了美國的經濟制裁,一直以來都在尋求突破困境的發展道路,還好有強大的軍事工業作為支撐,不算特別好,也不是很壞。
反倒是波羅的海三國在脫離北約后,迅速融合到了西方世界,將經濟迅速發展了起來,人民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雖然與歐洲那些發達國家無法相比,但在脫離蘇聯后發展的國家當中,發展情況相對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