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俗話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人只有經過規范和磨煉才能有所成就。因此,立規矩在我們每個家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現象,有時候越給孩子立規矩,孩子反倒顯得“沒規矩”,這是什么原因呢。
1. 規矩太多
家長有時候為了避免某種情況的發生,會選擇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比如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拿,鞋子要擺放好等等。我們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用,一旦他們完成不了,就會嘗試打破它們。
2. 家長沒有起到帶頭作用
很多家長認為規矩只是給孩子立的,自己并不需要遵守,其實不然,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規矩。假如父母告訴孩子吃飯前要洗手,但是自己沒有做到,孩子就會質問:為什么爸爸可以不用洗手?長此以往,他們會覺得規矩可以被打破,爸爸媽媽都可以不做,那我也可以。
3. 感覺被針對
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敏感的,面對父母設立的規則,他們不免會犯錯誤,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借此批評,然后拿規則去說教。反復如此,孩子會認為這條規矩是用來針對他的,然后產生反抗心理。
那么,如何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呢。
首先,規矩要與孩子一起制定
規矩不能單方面定,要和孩子進行商討,比如“這件事情我們是不是不可以這樣做”“好,那我們就這樣規定,誰也不可以違反”。讓孩子主動地意識到問題所在,然后自己要先能接受,這樣不會覺得這種規矩是束縛。
其次,立好的規矩,一定要堅決執行
決不能只搞形式化,一定要實行。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同時告誡孩子要說到做到。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最后,如果孩子破壞規矩,就要讓孩子承擔后果
問答有課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底線,如果你破壞了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不僅適用于眼前的規矩,還有以后的各種事件。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從小樹立這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