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朝鮮戰爭期間,在地面進攻受阻的情況下,美國從總統到軍方高層,或公開表示、或私下醞釀,曾經有過在朝鮮乃至中國國土使用原子彈的想法。從現已解密的檔案資料看,這一計劃有的已進入到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戰場遇挫,美軍首次考慮動用核彈
動用核彈的想法,最早由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艾森豪威爾提出。1950年6月28日,鑒于韓軍和駐韓美軍在朝鮮人民軍攻擊下連續后撤的窘狀,他向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建議:我們必須對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的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必要時,甚至不惜使用原子彈。但這一想法在7月9日的參聯會上被否定。軍方大多數將領認為,在朝鮮戰場投放原子彈,有點小題大做了,而且當時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朝鮮只是一個“較次要”國家。
上圖_ 朝鮮戰爭舊照
不過,隨著駐韓美軍態勢的惡化,軍方的態度很快轉變,同意用原子彈作為一種威懾,遏制北朝鮮將美軍趕出朝鮮,并遏制中國可能的參戰和進攻臺灣。之后,經總統杜魯門同意,美軍將裝有非核部件的B-29轟炸機部署到關島,這是美國首次在太平洋地區預先儲備核潛力。
9月中旬,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美國人又變得樂觀起來,之前的核威懾計劃暫時擱置,沒有做深一步的實施。
上圖_ 麥克阿瑟指揮仁川登陸
杜魯門公開“放炮”
1950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到正在進行的朝鮮戰爭時說到:正如我們往常一樣,我們將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應付軍事局勢。
一位記者接著問:那是不是包括原子彈?
杜魯門回答:包括我們所有的各種武器。記者接著問,您說的“我們所有的各種武器是不是說正在積極考慮原子彈?”杜魯門解釋道:我們一直在積極地考慮使用它。
此時麥克阿瑟的部隊在朝鮮正處于志愿軍部隊分割包圍中。面對不利形勢,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再次提起了原子彈的使用問題。陸軍作戰計劃處的參謀認為,從軍事角度看,目前局勢比7月份更利于使用原子彈。
上圖_ 朝鮮人民軍俘虜了躲藏在地堡中的美軍
在他們的勸說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向參聯會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建議“一旦中國發動全面攻勢,對其部隊和物資集結地使用原子彈”,同時柯林斯還要求部下研究確定“在何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原子彈”,以確保能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能夠使用原子彈。杜魯門隨即下令,把分解的核彈部件空運到遠東,儲存在美國的一艘航空母艦上。
不過,整個美國軍方在實質性運用原子彈上還是審慎的。聯合戰略調查委員會經過研究確認:“只有在面臨使用其他手段均無法消除迫在眉睫的災難時,才應該使用原子彈”。所以,雖然麥克阿瑟向杜魯門提出要動用30-50枚原子彈對中國東北的基地和城市進行轟炸,但杜魯門并沒有腦袋發熱,他雖一直在核打擊的邊緣試探,但并沒有最終摁下核按鈕。
上圖_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 ,美國第31任總統
艾森豪威爾想用戰術核武器
1953年5月19日,參聯會根據“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之前提交的計劃,向國防部長提出擴大戰爭的建議,即:為摧毀共產黨在朝鮮的軍事力量,增加按“聯合國”的條件實現停戰的可能性,……應該對中國和滿洲實施空、海作戰,發動攻勢奪占朝鮮細腰地域的陣地,并使用戰術、戰略核武器。
國家安全委員會隨后討論了這一計劃。此時的美國總統已變成艾森豪威爾。他同意這一計劃并要求參聯會指示克拉克,同戰略空軍司令和太平洋艦隊司令一道準備一個計劃:一旦談判破裂就使用核武器,包括發動“對鴨綠江大橋和滿洲基地的常規進攻”。
這也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距離動用原子彈最近的一次了。
隨著7月19日中美雙方談判代表就所有問題達成一致,核危機終于解除。不過,在等待簽訂停戰協議的日子里,艾森豪威爾仍然要求克拉克即便在簽訂停戰協議以后,也保持一支隨時可以部署的強大部隊。與會人員認為:“如果中國違反停戰協定,我們必須以核力量去對付他們。”。
上圖_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
多重因素制約美國使用核武器
美軍之所以動輒祭出核大棒,主要還是二戰的慣性思維所致。當時還沒有今天以局部戰爭為主要形式的“有限戰爭”這個概念,容易就把朝鮮戰爭與第三次世界大戰聯系起來。這根最終大棒沒有落下,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是盟友恐慌。
戰后美國的戰略中心在歐洲。英、法雖迫于壓力,都派兵到朝鮮戰場,但對動用原子彈一直持反對態度。他們既擔心美國在朝鮮戰場投入過多的軍事力量影響歐洲的防御,也擔心一旦在朝鮮使用核武器,蘇聯很可能作出核反擊,倒霉的自然是歐洲。所以,當杜魯門首次公開發表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言論后,整個西方世界陷入恐慌。荷蘭駐聯合國大使“含著眼淚”問美國代表,是否有辦法避免戰爭。英國首相艾德禮緊急訪美,希望從杜魯門這里得到保證。
上圖_ 哈里·S·杜魯門(1884年-1972年),其姓氏早年在中國被譯作“褚盟”
二是蘇聯制約。
美國人一直認為,朝鮮戰爭就是蘇聯的計謀。鑒于蘇聯此時已經擁有原子彈,盡管美國的情報系統認為,蘇聯直接參戰的可能性較小,但因為前面有在中國出兵問題上的誤判,美國政府不愿、也不敢再冒這個險了。
三是中、朝特殊的社會地理情況。
朝鮮北部多山,志愿軍和人民軍戰士在群山間構筑了結構復雜的坑道,在此情況下,即使投放原子彈,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其次,中國當時城市化、工業化水平比較低,且土地廣袤,缺乏核打擊的合適目標,在原子彈儲備有限的情況下,在一個次等戰場耗費它們實在不算一個好的選擇。
上圖_ 朝鮮戰爭中的志愿軍
更何況,在戰后東南亞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下,對新中國這樣一個二戰后剛成立的國家使用核武器,會給美國的國際形象帶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當杜魯門關于原子彈的言論發表后,沙特駐聯合國代表明確警告美國人,亞洲國家普遍認為,原子彈似乎是專門用來對付有色人種的。印度代表也表示,亞洲國家普遍感覺,原子彈僅僅是用來打擊亞洲人的一種武器。
而早在杜魯門的言論之前,毛主席就已經對核威脅的態度表達得一清二楚:“我們中國人是不怕打仗的,我們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
作者:番茄汁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杜魯門回憶錄》 哈里?杜魯門
[2]《艾森豪威爾回憶錄》 (美)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3]《抗美援朝戰爭史》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著
[4]《美國大外交》 喬治凱南
[5]《艾奇遜回憶錄》 艾奇遜
[7]《美國軍事戰略和政策史》 韋格利
[8]《白宮的秘密:從杜魯門到克林頓的美國外交決策》 夏爾-菲利普?大衛
[9]《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核政策》 于江欣 《軍事歷史》 2001.05
[10]《制約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若干因素》 趙學功 《史學月刊》 2011.04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